课程建设 | 台春玲老师谈《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
发布时间:2025-10-07 所属栏目:榜样力量

为充分展示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更为全面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务处、新闻办联合推出“课程建设”系列专题,带领大家一起深入感受优秀教师的风采,分享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教学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在“课程建设”系列报道的第六期,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台春玲老师讲授的《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这门课程在2024年被认定为“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由昆明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台春玲老师牵头组建,课程项目成员包括:潘劲秀、付明、邱佳、李青萌。

1

教师简介

台春玲,女,教授,硕士,中共党员,教育管理学博士在读。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3部,主持参与省部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连续三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比赛中获得省级金银铜奖、省级立项若干。

教授《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主持《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课程建设,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主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校级智慧课程项目建设;主持多项校级教改项目、思政课程项目。曾获云南省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一等奖、云南省说课比赛一等奖,并荣获“云南省优秀班主任”“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等称号。目前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教授职称证书、普通话测评员证书、高校创业导师等证书。

2

课程概述:从“知识”到“技能”的关键衔接

《小学班队管理与实践》是高等教育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更是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主要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对班级及少先队管理组织实施的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从 “师范生” 走向 “合格教师” 的重要课程之一。“这门课是我们专业特色‘4 个1’中的‘掌握一门技能’,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胜任力。”台春玲老师强调,课程开设于大二下学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特征,前承“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后启实践教学,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又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桥梁,形成了“原理+实践”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3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

谈到教学理念,台老师介绍课程教学始终秉承两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与“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注本科学生的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二是聚焦小学生的特点,通过访谈小学教师、家长与管理人员,把握当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锚定”未来的工作对象。在“教师素养”章节,引入访谈短片,采访小学生家长、新教师、优秀教师等5类人群,让学生通过真实且多元的视角理解教师素养。

“以产出为导向” 则体现在对小学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上。2025 年,团队随教育学院院长走访云南省18所地州中小学,访谈校长与书记,明确“小学教师需具备班级组织、家校沟通、活动创新等核心能力”,并将这些要求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研读核心期刊,培养学生文献分析与团队协作能力;借助情境教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建立“日常作业4次+期中1次+期末1次+课堂表现”的7维评价体系,用发挥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都能被看见。

4

建设历程:从“摸索”到“突破”的踏实脚步

课程建设的初衷,源于台春玲老师自身的实践积累与专业洞察。凭借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一等奖、云南省讲课比赛一等奖的经验,以及教育专业背景,台老师深知班级管理能力对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专业设立初期,她便主导了这门课程的规划,希望通过系统化教学,填补学生在班级管理实践上的短板。

建设过程中,挑战从未缺席,一方面,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对教育及班级管理的影响、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等,都要求课程内容不断迭代,教师团队持续学习前沿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初期与小学一线联系不足,导致教学易“悬浮”,为此,团队便主动对接红鹰小学、金石小学等实习基地,通过观摩主题班会、联合教研、合作科研项目等,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小学实际。

“课程建设不是单打独斗,是团队熬出来的。” 台老师坦言,团队的凝聚力是突破的关键。从修订大纲、完善教案,到开发案例库、优化评价方式,团队成员紧密协作,有的负责课程架构,有的专注开发资源,有的深耕评价体系,以“合作”为核心,围绕“学生成长”与“课程质量”共同发力。同时,经过多轮调整,最终形成 “专职教师+一线辅导员+教育学背景行政人员”的多元结构:辅导员熟悉学生心理,行政人员擅长管理逻辑,专职教师深耕教育理论,三者相辅相成。

5

特色创新:从“重构融合”到“实践落地”

谈及课程特色,台春玲老师提到了“重构”与“融合”两大关键词。在课程重构上,团队历经多轮教学实践,融合了3-4版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更贴合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例如,除了教材中对班级管理流程的理论化学习外,团队还补充了大量小学一线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论如何落地”。台老师坦言,“我们既讲透理论原理,更注重实践落地,让学生在‘做中学’。”

课程还创新性地打通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通过“课前3分钟”活动(2分钟主题班会导入+1分钟设计说课),锻炼学生的课堂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课外则结合“班规小报制作比赛”“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班级管理的理解,这种“学练结合”的模式,既呼应了小学教育专业“技能导向”的培养目标,也让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课程评价方面作了相应的改革,客观题型占比不超过30%,其余70%分值聚焦实践应用、问题解决与反思创新,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课程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团队先后斩获云南省创新创业立项2项、“互联网 +”省级铜奖与银奖、教师职业技能比赛多项荣誉;教师团队连续3年获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5年再获云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课程也从校级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逐步升级为省级一流课程。

6

寄语:每一步都算数,做了就有结果

采访最后,台春玲老师给学生的寄语朴实而有力:“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积少成多,才能靠近目标。或许现在看不到前路,但尽管去做,做了就有结果。”

台老师的寄语,既是对课程建设中打磨细节、积累经验的平实小结,也是对学生踏实做事、长远成长的真切期许。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只是书本内容,也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也不仅是学业进步,还有面对未来的底气与定力,希望学生带着这份“踏实前行”的信念走出校园,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稳步奔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