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第七站——剑川黑陶,一窑烟火焐热古法陶艺
发布时间:2025-10-26 所属栏目:校园文化

1

探访非遗,传承之约

今天我们开启探访非遗第七站

“剑川黑陶传承馆”

近距离观看手工的绚丽艺术

走心体验,细细品味

剑川黑陶是什么

黑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是一门古老的制陶技艺,其表面所呈现的纯净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剑川黑陶在黑陶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剑川黑陶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3

由于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特殊,剑川黑陶因为耐猛火,透气,可贮粮盛水,功能作用极其丰富。早在金属时代以前,它已经成为当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厨房和生活用具。而剑川黑陶制作,所有的工序都按照传统的古法制作人工完成,不借助任何现代技术,包括取土、泡浆、练泥、拉胚、修胚、雕花、打磨、烧制。

剑川黑陶传承馆

本期探访来到了大理剑川董月畅的黑陶传承馆。董月畅是地道的白族,自幼和姑父学习黑陶制作工艺,多年来,董月畅倾心投入至黑陶手艺之中。董月畅通过跨地域交流学习,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将传统粗陶精细化融合现代艺术元素,赋予黑陶新的生命力。董月畅于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第五批)。

4

5

步入黑陶传承馆,古朴典雅的展陈空间内,一件件造型考究的黑陶艺术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其间,董月畅研制出茶盘、花瓶、碗碟、鱼缸、香炉、瓦猫等六十多种黑陶产品。既有质朴实用的生活器皿,又不乏匠心独运的艺术摆件,那些泛着幽光的黑陶器物,以其特有的深邃色泽与温润质感,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文明的积淀。移步至传承馆后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经过精心整理的陶土原料,它们被整齐地码放在木质平台上,部分还用防潮塑料薄膜细致包裹,既保持了陶土的湿度,又避免了雨水的侵蚀,处处彰显着传统匠人对材料的敬畏之心。

a

剑川黑陶的制作

剑川黑陶的制作遵循古法,全程以纯手工完成。其原料取自原罗鲁城(今甸南海虹下登村)后山的深层泥土,因其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

10

制作时,师傅们将反复揉炼的泥团掷于转盘中央,手指随转盘的节奏屈伸收放,泥坯便在掌间渐渐成形。待半干后,再用光滑的鹅卵石一遍遍打磨坯体,直至表面密实如釉,光可鉴人。随后,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一件黑陶作品方得圆满。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加入大量柴草,封闭窑门与烟囱,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使陶器烟熏变黑,形成黑色陶器。

b

我们眼中的剑川黑陶

当同学们走进剑川黑陶传承馆,第一次亲手触摸这些黑陶器物时,都被其独特的质感所震撼。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有纯粹的黑色与简洁流畅的纹路,却透露出一种质朴而隽永的美感。同学们围坐在一起,静静等待董师傅用黑陶茶具为大家烤制一壶热茶。

15

16

茶香飘散中,黑陶茶具在火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同学们捧着暖暖的茶杯,感觉这些老手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黑陶不只是摆在展馆里的老物件,它依然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光发热。看着杯子里升腾的热气,大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活着的非遗”。

黑如漆

传承古法精髓

明如镜

创新当代表达

窑烧千年

淬炼精华


探访非遗·下一站继续



×